买球冬季是茶葉修剪的好時機,近日,記者見到王新寶時,他帶著剛剛購置的茶葉修剪機,正在茶園裡為村民們示范。村民蘭盛水說:“以前我自己開始種茶葉的時候,技術什麼的都是一知半解,種不出好茶,多虧了王書記手把手教我。”
今年47歲的王新寶,不僅是年年春茶業公司的總經理,還是武平縣桃溪鎮新礤村黨支書。
從1998年開始,新礤村農民開始零星種植茶葉,但當時管理落后,加工粗糙,產值低下。
王新寶也是從1998年開始種茶,此后,他把茶葉推銷到珠三角,慢慢打開了銷售市場。為發展
茶產業,王新寶動員全村農民擴大茶園面積,引進先進加工設備和技術,生產出高品質、多樣化精品茶葉,茶產業逐步成為新礤村支柱產業。村裡茶園如今已將近2000畝﹔全村800多人,從事茶產業的佔了80%。2012年,村民人均純收入8000多元,今年預計可達1.2萬元。
村民得到了實惠,嘗到了甜頭,2006年王新寶滿票當選為新礤村黨支部書記。
2007年初,王新寶等村兩委干部牽頭成立了武平縣梁野綠茶葉專業合作社,吸納茶農155人,籌集股金近800萬元。之后,該合
作社成為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千社千品”的示范社和龍岩市市級典型示范專業合作社,帶動了全鎮15個建制村500余戶茶農的種茶熱情,武平茶業逐漸走上產業化、規模化之路。
村民蘭義亨告訴記者:“我參加合作社以后,茶葉統一加工、統一銷售,價位升了,質量好了,銷售也好了!”村民蘭永良則在一旁插話說:“我的收入以前1000元不到,現在每個月三五千元。”
正說話間,鄰村新田村的一位農婦騎著摩托車來到新礤村新寶茶廠,隻見她利索地把摩托車后座上鼓鼓囊囊的編織袋卸下,過秤,隨后打開編織袋,倒出剛剛採收回來的茶青。
新礤村現有大小茶廠16家,不少鄰近村的茶農都把平時採收的茶青賣到新礤村的茶廠。“我們收購茶青是按質論價的,最貴的茶青是96
元/公斤,最差的隻有1.2元—1.4元/公斤,好的茶青主要生產碧螺春等優質茶。”王新寶說。
佇立在新礤村頭,放眼望去,滿目青翠。說到以后的打算,王新寶說:“我們以前主要施氮肥、復
合肥,現在要讓茶農施有機肥。我們出台了一個按收購金額為標准獎勵有機肥的措施,金額越大,獎勵有機肥越多,目的就是鼓勵茶農改變施肥方式,提高茶葉品質和產量。”
有人說,村干部是“芝麻官、綠豆權、西瓜責”﹔也有人說,村干部的工作“大事三六九,小事天天有﹔上管天文,下管地理,左管生兒育女,右管油鹽醬醋”。新時代的新農村,村干部更是要會“十八般武藝”,得幫農民轉彎子、洗腦子、出點子、找路子。王新寶就是這樣一位農村基層干部。10多年來,在他的引領下,新礤村人由窮變富。
當村支書雖然讓王新寶分散了精力,沒法全心關注自己的企業,但是卻有更多的村民賺到了錢,搬進了新居,新礤村更是遠近聞名。不隻想著個人發家致富,更想著帶領村民共同富裕,這樣的“村官”,值得廣大領導干部學習。
人民日報社概況關於人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合作加盟供稿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呼叫中心ENGLISH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04065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証(廣媒)字第172號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証 京網文[2017]9786-1126號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証(京)字258號京ICP証000006號京公網安備008號